水晶帘 玉泉诗院题《中华军旅诗词》十五卷

谁挽千钧弩。
又谁道、山中无虎。
十丈青青,正接日摩天,与云相舞。
识得英雄皆未老,恰似这、株株翠树。
更年年,碧藓鳞鳞,四时画谱。
孤峰镇江渚。
有清癯壮士,其情高古。
蹈杏坛三尺,寸心最苦。
前浪沙痕期后浪,待豪杰、夸功霸楚。
月星寒,襟露翻花,可如梦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用豪迈的笔调歌颂了军人的英雄气概,同时暗含对后辈的期许。全词分上下两片,像两幅动态的画卷:

上片用大自然的力量比喻军人风采。开篇两个"谁"字提问,引出能拉开千钧弓弩的英雄和敢说"山中无虎"的好汉。接着描写高耸入云的青松与云共舞,暗喻军人如松柏般挺拔刚毅。"英雄未老"的比喻很妙,把军人比作常青树,既赞美他们精神不老,又用"碧藓鳞鳞"的细节展现岁月沉淀的痕迹。

下片聚焦具体场景。在江边孤峰上,站着清瘦却坚韧的战士,他的情操高尚如古人。"杏坛"指教育场所,暗示军人既要习武也要修德。"前浪后浪"的比喻既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也暗含老将期待新秀继承传统。结尾的寒月、露珠营造出静谧氛围,用"可如梦否"的疑问引发思考:这样崇高的理想是否像梦一样美好又难以实现?

全词妙在三个地方:一是用松树、浪花等自然景物作比喻,将军人精神形象化;二是"千钧弩""山中虎"等夸张说法突出军人气魄;三是结尾从豪迈转向含蓄,留下想象空间。就像看一部军事题材的电影,既有冲锋陷阵的大场面,也有月下沉思的特写镜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