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竹深不放斜阳度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秋香未老。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鉴赏
“毗陵”,《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毗陵。注:季扎所居延陵,汉改之。《宋史·地理志》两浙常州毗陵郡。宋置常州毗陵郡,属江苏。
“竹深”两句,应题。即席绘出丁园中的主要景色:竹林。此言园中一大片幽深茂密的竹林拦住了夕阳光,似乎想把夕照美景留住,不肯放它轻易过去。横放斜插的竹枝、竹叶,形成了庞大的阴影,笼罩了林旁的小池塘。“断莽”三句,叙园外之景。此言丁园四周空旷平坦,远处一缕孤烟在地平线上袅袅飘升;浅浅的河水上浮动着败草残叶,这种景色只有深秋季节才能般配啊。“断莽平烟”句,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意境。“荒亭”三句,复述园景。言园子里那个荒凉的亭子由于要在那里设宴,所以刚刚才打扫好。秋深风紧,我们正好借酒暖身。但是眼前已不再是早春时来过的景色了,所以没有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感觉。从此处可知“丁园”是词人常游之地。“障锦”两句,写挡风的围屏。主人用织锦屏风围着“荒亭”,就阻住了西风的肆虐,见那屏风上面一半绘着美人歌舞图,一半书写有龙飞凤舞般的题辞。从词人对屏风中景致的描述来看,可知“丁园”的主人也是个风雅中人。上片描述“丁园”的内外景色。
“独游”三句,从眼前的聚宴联想开去。此言如果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来此的话,那游乐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又如果园中的景点太多,也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并且走马观花般的匆匆游览,又会使人觉得乐趣似乎太短促些了。三句既照应词题“两别驾招饮”,解决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时间上的短促感;又赞美了丁园的景点设置恰到好处。“柳下”三句,述宴中情景。“交车”(或“停车”),似为下象棋,南宋时象棋已风行。“云根”,为园中一假山也。此言在宴饮时,既可以闲适地坐在柳树下,车将、炮跳地下象棋;又能不时回来亭上帽饰交擦互相敬酒;还能够与友人一起出没在假山中间,一笑解千愁。“秋香”三句,由园景生发,宕开一笔,插叙时令。此言秋天的菊花还未凋残,而秋风秋雨已经静悄悄地光临西城。在亭中饮酒的客人(即词人)也被西风不知不觉地吹歪了帽子。“背月”两句,宴散乘舟回家也。因丁园地处城西(从“风雨西城”可知),所以词人在一夜欢宴后,背向着西坠的月亮乘舟而归,只听见群鸦已在两岸的树上迎着朝霞聒噪了。结句呼应词题中“招饮”,词人尽兴而归矣。且“溪树晓”又与首句“斜阳度”遥接,点明这是作通宵之宴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齐天乐·竹深不放斜阳度》是一首描绘秋景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下面我们来逐句分析:
1. “竹深不放斜阳度,横披澹墨林沼。”
这句描述了竹林深处的景色,夕阳无法穿透密集的竹林,光线投射下斑驳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横披的澹墨形容林沼的颜色深沉,如同水墨画一般。
2. “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
这里描述了秋天的景象,平原上的草已经枯黄,水面上也漂浮着残叶,烟雾缭绕。这样的景色在深秋时分尤为美丽。
3. “荒亭旋扫,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
荒亭指的是荒废的亭子,经过打扫之后,显得别有一番韵味。酒后略带寒意,春天的花朵也显得娇小。这句描绘了作者在亭中饮酒赏花的情景。
4. “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
西风轻轻吹拂着如同锦帛一般的屏障,作者的歌声和草书相映成趣。这句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5.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
独自游玩时虽然景色优美,但容易产生懒散的情绪。景色再美,人的兴致还是有限的,快乐的事情总是那么短暂。
6. “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
这句描绘了作者在柳树下与人交谈,把酒言欢的场景。大家共同欣赏美丽的云根(云的底部),相视而笑。展现了与朋友间的愉快时光。
7. “秋香未老。”
秋天的香气还未消退。这里的“秋香”指的是秋天的美景和丰收的喜悦。
8. “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
随着风雨的到来,西城(可能是指西方的一个地方)的景色变得更加迷人。风雨使得客人的帽子微微倾斜。这里暗示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9. “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在月光下移动船只,溪边的树木和乱鸦(可能是指鸟群)在清晨显得格外美丽。这句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和谐。背月可能暗示着夜晚已经过去,黎明已经到来。整首词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心情的抒发,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