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是所乐,世路非我欲(○《文选》五十五广绝交论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选择。首先,诗人明确表示他喜欢住在山里,享受那里的宁静和美好。这是他的乐趣所在。与此相对,诗人并不渴望世俗的道路,也就是世俗的功名和利益追求。

“山居是所乐”,这句话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的热爱。山中的生活宁静而平和,没有世俗的纷扰和喧嚣,诗人可以在这里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他可能喜欢山中的风景,喜欢这里的鸟语花香,喜欢这里的生活节奏。

接下来,“世路非我欲”,诗人表达了他对于世俗道路的淡泊。这里的“世路”可能指的是世俗的功名追求,也可能是指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诗人表示他并不渴望这些,他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他更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追求的淡泊。他选择远离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也展现了他的个性和精神境界。

这样的诗歌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和欲望所困扰,忽略了生活的本质。这首诗提醒我们,生活不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寻找真正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东西。

卢谌

卢谌(284─351),字子谅,范阳涿(今属河北涿县)人,晋代文学家。曹魏司空卢毓曾孙。西晋卫尉卿卢珽之孙,尚书卢志长子。晋朝历任司空主簿、从事中郎、幽州别驾。后赵、冉魏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卢谌最初担任太尉椽。311年,洛阳失陷,随父北依刘琨,途中被刘粲所掳。312年,辗转归于姨父刘琨,受到青睐。318年,刘琨为匹磾所拘。期间,卢谌与刘琨以诗相互赠答,写有《答刘琨诗二首》《赠刘琨诗二十首》。350年,冉闵诛石氏、灭后赵,卢谌在冉魏任中书监,后在襄国遇害。时年67岁。卢谌为人清敏、才思敏捷,喜读老庄,又善于写文章。他著有《祭法》《庄子注》及文集十卷,其中有些诗篇流传至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