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暮春时节荼蘼花开的景象,充满了对春光易逝的细腻感受。
上片写花开时的鲜活姿态:阳光下的荼蘼红得娇嫩,没下雨却总带着湿润的青翠。卷起帘子看见满架繁花,忍不住连说三个"认"字,强调这是春天最后的标志性花朵。提醒赏花人采摘要小心枝上的尖刺,那黄褐色的花须和绿刺最会勾缠人的鬓发——这个细节既写实又生动,把赏花时的小困扰变成了俏皮的互动。
下片转入对花期的珍惜:转眼春天就要结束,最怕看见花瓣凋零。用三个"仅"字层层递进,突出这是全年花事中最后值得关注的花期。点明具体时令:谷雨节气后天气放晴,牡丹花谢之时,荼蘼才带着它独特的花信风如期而至。这种对物候的精准捕捉,透露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
全词用口语化的叠字(认认认、仅仅仅)增强节奏感,像在自言自语地数着春天最后的珍宝。通过"怕褪""关心"等词,把花拟人化,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对短暂春光的深情挽留。最妙的是写花刺撩人鬓发的细节,让静态的赏花场景立刻活了起来,仿佛能看到人花嬉戏的生动画面。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