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陂塘·雁双双

雁双双,正分汾水,回头生死殊路
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
摧劲羽,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
诗翁感遇。把江北江南,
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

仍为汝,小草幽兰丽句,
声声字字酸楚。拍江秋影今何在?
宰木欲迷堤树。霜魂苦,
算犹胜,王嫱青冢贞娘墓。
凭谁说与?叹鸟道长空,
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双雁分飞起笔,用通俗的比喻讲了一个关于生死离别的伤感故事。

上片开头就像电影镜头:两只大雁在汾水边被迫分开,这一分开可能就是永别。作者发出灵魂拷问:与其许下天长地久的誓言,不如珍惜眼前能相守的时光。这里"摧劲羽"三字特别有力,像折断的翅膀,暗示命运的残酷。但作者又留了丝希望:万一死后真有另一个世界呢?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

下片转入更深的哀思。"风嘹月唳"四个字把大雁的鸣叫与风声月色交融,画面感极强。提到"小草幽兰"的美丽诗句,实际是用反衬法——再美的文字也写不尽心中酸楚。"拍江秋影"的追问,引出连堤边树木都模糊了视线,说明泪水已模糊双眼。

最后用三位历史女性作比特别巧妙:王昭君远嫁的孤坟、贞娘殉情的墓地,都不如词中主角的"霜魂"凄苦。结尾"泪如雨"的比喻,把抽象的情感变成可见的暴雨,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全词就像用雁群、秋江、古墓这些意象搭建了一座"悲伤博物馆",每个角落都在诉说:有些离别,连时间都无法治愈。最打动人处在于,它既写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又写了人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深情。

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