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山寺庙的幽静景象,同时暗含对世事变幻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弯曲的青石小路斜伸向山林,点明这是远离尘世的僧人住所。山涧中清澈的泉水冲洗着岩石,高耸的山峰像参差的牙齿直插云霄。这里用"岩液"形容山泉,"石牙"比喻山峰,把自然景物写得鲜活有力。
五六句通过细节展现寺庙的静谧:香炉已冷,只剩柏树果实的余香;藤蔓静静垂落花架,连花朵飘落都显得悄无声息。这两个画面让人感受到寺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还记得战乱逃难时,这僻静的寺庙门前曾挤满达官显贵的车马。这个对比既突出了寺庙"由闹转静"的变化,也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叹——战乱中人人平等,权贵也要躲进深山;而太平时期,这样的清修之地反而被世人遗忘。
全诗妙在通过一座寺庙的前后对比,用简练的笔触既画出超脱尘世的山水画卷,又暗藏对人世浮沉的深刻观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热闹终归寂静"的意境,让人读后不禁沉思。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