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南宋初年,国家动荡时一位爱国臣子的忧愤心情。
前两句用"西风""塞鸿"起兴,说连秋风都不敢带来北方战场的消息,暗示局势危急到连消息都断绝了。三四句写眼前萧瑟景象:满山枯草连着天际,不知从哪里传来凄凉的胡笳声,用荒凉景物烘托内心的悲凉。
五六句直抒胸臆:我像忠诚的犬马一样愿为国效力,但像野草般卑微的我没有报效君王的门路。这里"草茅"是自谦,说自己身份低微。最后用"申胥哭秦庭"的典故:春秋时伍子胥为报家仇在秦国朝廷痛哭七天,而诗人说自己连这样痛哭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对着暮云流泪,更深一层写出报国无门的痛苦。
全诗妙在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紧密结合,用秋风、衰草、暮云等意象层层渲染,最后落在"泪落暮云"这个极具画面感的结尾上,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爱国者的无奈与悲怆。
郑樵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