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寄内
挂香中秋夜,千里素辉溶。
如此好天良夜,翻在别离中。
遥想故园今昔,开得嫦娥镜闸,孤影叹飞蓬。
有恨啼红烛,无语寄西风。
相望处,山叠叠,水重重。
衣宽带剩,天涯辛苦万方同。
衣上雨痕尘涴,枕上泪痕冰透,一一记离悰。
但愿云间月,长照异乡人(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七日)。
如此好天良夜,翻在别离中。
遥想故园今昔,开得嫦娥镜闸,孤影叹飞蓬。
有恨啼红烛,无语寄西风。
相望处,山叠叠,水重重。
衣宽带剩,天涯辛苦万方同。
衣上雨痕尘涴,枕上泪痕冰透,一一记离悰。
但愿云间月,长照异乡人(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七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48年中秋,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在中秋夜思念妻子的深情之作。
上阕(前八句)描绘中秋夜景: 开篇用"挂香"形容月光如水般倾泻千里,本该团圆的中秋夜,却成了分离的时刻。诗人想象着家乡此刻应该也沐浴在月光下("嫦娥镜闸"指月亮),而妻子正独自对月叹息,像风中飘荡的蓬草般孤单。这里用"啼红烛"的拟人手法,说蜡烛都在替人流泪,而自己满腔思念却只能随着西风飘散。
下阕(后七句)写相思之苦: 隔着重重山水,诗人与妻子都在为生活奔波消瘦("衣宽带剩")。衣服上的雨痕尘土,枕头上的冰冷泪痕,都是分离的见证。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但愿天上的明月,能同时照亮身处异乡的我们——这个朴素愿望道出了所有异乡游子的心声。
全词亮点: 1. 用"飞蓬""红烛啼泪"等生动比喻写孤独 2. "衣宽带剩"四字浓缩了漂泊的艰辛 3. 结尾的月光意象,把个人思念升华为普世情感 4. 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比如"雨痕尘涴"这样接地气的描写
这首词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说"我想你",而是通过月光、蜡烛、衣服这些日常事物,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分离的苦涩。尤其是最后两句,就像现代人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月亮作为情感纽带,跨越时空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