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边怀古的生动画面,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
上片以江景开篇,用"红羕(荡漾)的江花"和"绿涨的浪花"形成色彩碰撞,立刻将读者带入水波粼粼的现场。"危矶"(高耸的礁石)引出了对李白的追忆——这里曾留下诗仙的足迹。随后用燕子掠水、鱼儿随潮的自然动态,与渔民"几行横网"的静态形成对比,展现江上生机勃勃的生活图景。
下片转入深沉感慨。"骑鲸"暗指李白传说中骑鲸仙去的结局,"钓鳌"则用李白自称"海上钓鳌客"的典故,两个动作既写李白豪情,又透出人生无常的悲凉。"古之人"的重复呼唤,像是隔着时空的深情呐喊。最后笔锋一转,写自己在月下孤舟饮酒划桨的场景,用"十分酣畅"的洒脱,完成了对李白的隔空致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全词妙在将历史典故化为生活画面:渔民撒网、月夜行舟这些寻常场景,因李白的"在场"而有了不寻常的韵味。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让感慨从江浪、鱼燕、孤舟中自然流淌出来,最后以酒醉江月的潇洒姿态,达成了与古人精神共鸣的酣畅快意。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