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
又斜照低迷烟树。
上巳清明,悉成幽阻。
只恐花骢,后期难认翠微路。
客情依黯,争踏向天涯去。
送目远岑时,合未识、奔波尘土。
愁苦。
便拈红拾翠,忍问弄箫俦侣。
梨花榆火,尽消得旧情无数。
料刻意伤别伤春,定愁损萧娘眉妩。
待帘影西窗,重剪春灯低诉。
上巳清明,悉成幽阻。
只恐花骢,后期难认翠微路。
客情依黯,争踏向天涯去。
送目远岑时,合未识、奔波尘土。
愁苦。
便拈红拾翠,忍问弄箫俦侣。
梨花榆火,尽消得旧情无数。
料刻意伤别伤春,定愁损萧娘眉妩。
待帘影西窗,重剪春灯低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旅人在春天里的孤独与思念,情感细腻动人。
上片(前八句)描绘了春日傍晚的景色:夕阳低垂,烟雾笼罩着树木。正值上巳节和清明时节,本该是踏青游玩的好时光,但这一切对旅人来说却成了阻隔。他担心自己的马儿(花骢)以后会认不得这条山路,暗示着离家的忧愁。"客情依黯"四句写旅人黯然神伤地走向天涯,回望远方山峦时,想到自己终将淹没在奔波劳碌的尘埃中。
下片(后八句)转入更深的情感抒发。"愁苦"二字直抒胸臆,即使看到红花绿草(拈红拾翠),也没心情询问当年一起吹箫游玩的朋友。清明时节的梨花和榆火(古代寒食节后取新火的习俗),勾起了无数旧日情思。词人料想,那位女子(萧娘)一定也因伤春离别而愁眉不展。最后两句是温馨的想象:期待有一天能和她一起在西窗下,剪着灯花诉说心事。
全词以春日景物为背景,通过"斜照"、"烟树"、"梨花"等意象营造出朦胧忧伤的氛围。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欲言又止的思念:既不敢问旧友近况,又想象着心上人也在思念自己,最后把情感寄托在未来重逢的期待中。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