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隐次日作诗记之
昨游灵鹫岭,异状难名数。
日行阎浮岚气殷,绿萝上覆云根孱。
洞中瘖虎伏何处,洞外老藓缘梯斑。
世上炎歊峡中冷,寒碧一勺牙生鋋。
峰峰石壁面势异,大似伊阙雕孱颜。
梁穿唐凿不暇诘,神工鬼斧搜天关。
辟支弟子已伟绝,况有七佛难跻攀。
韬光苦县篇第几,缥缈湿翠浮云间。
余杭之胜天目最,灵脉奔渟此山会。
绝顶传闻宵见日,海门遥望涛如带。
匆匆兴尽未果游,径坏奔泉鸣石濑。
山僧劫后梵筵空,惟有危楼卧古钟。
事往何人留镂壁,时清无钵可降龙。
逃空早晚重来此,待取秋山霜叶红。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游览杭州灵隐寺的经历和感受,用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灵隐寺一带的奇丽风光和佛教文化底蕴。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向往与初游(开头到"况有七佛难跻攀") 作者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游历名山,甚至幻想能乘着神龙飞升。昨天游览灵鹫峰(灵隐寺所在的山)时,被奇特的景色震撼到无法形容:山间雾气弥漫,绿藤缠绕着云雾中的山石;山洞里仿佛藏着沉默的老虎,洞外长满青苔的石阶斑驳陆离。山里清凉如秋(与外界酷暑形成对比),泉水像寒光闪闪的刀刃。山峰石壁形态各异,像极了龙门石窟的雕刻。这些景观既有自然天成,也有人工开凿(梁朝、唐朝的遗迹),鬼斧神工仿佛打开了天门。连普通的佛教修行者(辟支弟子)的遗迹都令人惊叹,更别说那七尊高不可攀的佛像了。
2. 联想与遗憾("韬光苦县篇第几"到"径坏奔泉鸣石濑") 作者联想到韬光寺(灵隐寺旁)可能藏着道教经典("苦县篇"指老子《道德经》),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他认为余杭最美的景色在天目山,而灵隐山汇聚了天地灵秀。听说山顶夜晚能看到日出,远望钱塘江口潮水如白练,可惜时间匆忙没能登顶,只听见泉水冲过乱石的声响。
3. 沧桑与期许("山僧劫后梵筵空"到结尾) 写寺庙现状:经历过战乱("劫后"指太平天国运动对灵隐寺的破坏),佛事冷清,只剩破旧的钟楼躺着古钟。石壁上不知是谁留下的雕刻,如今太平年代却找不到高僧(用"降龙"典故暗指济公)来守护这里。最后作者表示一定会再来,要选在秋天红叶满山时,弥补这次的遗憾。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画面感强:用"绿萝覆云""寒碧生鋋"等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对比巧妙:外界炎热vs山中清凉、历史辉煌vs当下荒凉,突出灵隐寺的独特气质。 - 情感真挚:从向往→惊叹→遗憾→期待,像一篇有温度的游记,让普通人也感受到山水之美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