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是正字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一作孟浩然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文人生活场景,同时暗含了作者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前四句像一幅水墨画:正字(官职名)工作的芸香阁依然如故,但作者经过时却感觉恍如隔世。他向往的是幽居在竹林桑园中的隐士生活,可以安静地躺着不受喧嚣打扰。这里用"宛如昨"和"寂无喧"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后四句转入哲理思考:高飞的鸟儿懂得选择栖息的树木(比喻明智的人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而公羊却只会莽撞地顶撞篱笆(比喻不懂变通的人)。看透了世间万物的本性后,作者觉得已经无话可说,决定保持沉默。这种"欲无言"的态度,既是对世俗的失望,也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坚定。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既展现了文人雅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透露出一种看透世事后选择沉默的智慧。诗中"高鸟择木"的比喻特别生动,让人明白做人要像聪明的鸟儿一样,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而不是像莽撞的公羊那样硬碰硬。这种生活智慧,放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发。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