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峡山寺时的所见所感。春天乘船来到峡山寺,初秋的凉意让酷暑稍有缓解,诗人的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但即使环境如此美好,他内心的忧愁却难以排解。诗的前两句用“新秋暑乍消”形容初秋的凉爽,并引出诗人的内心感受:虽然环境宜人,但内心深处的忧愁却难以彻底放下。
接下来,诗人用“幽怀徒易释,肥遁固难招”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他说虽然环境优美,让人心情愉悦,但内心的忧愁和疑惑却难以完全释怀。这里的“幽怀”指的是诗人内心的隐秘情怀或忧虑,“肥遁”是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诗人感叹即使环境再美好,自己也难以真正选择隐居的生活。
然后,诗人用“翠拟千峰活,红分数叶凋”描绘了峡山寺周围的景致。翠色欲滴的山峰,仿佛充满生机,而秋风中飘落的红叶,又透露出秋天的萧瑟。诗人用“千峰”和“数叶”对比,表现出峡山寺周边的自然景色,既展现了山林的生机勃勃,又透露出秋天的淡淡哀愁。
最后,诗人以“优游虚岁月,何以报清朝”结束全诗。他说在这种悠闲的时光里,自己感觉似乎虚度了岁月,不禁思考着如何回报国家和朝廷。这里的“优游”形容悠闲自在,“虚岁月”则是虚度时光的意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时间价值的反思,并表达了想要为国家和朝廷贡献自己力量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描述诗人游览峡山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面对美好自然景色时内心的矛盾和忧愁,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想要有所作为的志向。
张士逊
(964—1049)光化军乾德人,字顺之,号退傅。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仁宗时以枢密直学士判集贤院。天圣六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曹汭狱事起,得罪太后,遂罢知江宁府。明道初再入相,次年坐事罢,出判许州,徙河南府。宝元初,复入相,封郧国公。康定年间,朝廷多事,机务悉委之,但无所建明,为谏官韩琦所论,封邓国公致仕。卒谥文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