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常庵》描绘了作者初次探访武夷山的所见所感,充满对自然奇景的赞叹和对生命归宿的思考。
开头两句"我是曾孙孙又孙,今朝始谒武夷君"用幽默的口吻说:我是家族里一代代传下来的后人,今天终于有机会来拜访武夷山(拟人化为"武夷君")。这里既表现了对山水的敬重,又带着点自嘲的亲切感。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武夷山的壮丽景色:三座高峰像英挺的巨人并肩而立("三英秀峙"),无数山岩层层叠叠("千岩合");九曲溪水平缓地穿过山谷,把两岸青山自然分开("两岸分")。最妙的是对色彩的描写——溪水像绛红色的绸缎在峡谷流淌("丹壑流绛水"),云雾像红色帷幕整天笼罩着山亭("幔亭锁红云"),用"绛""红"等浓烈的颜色把武夷山写得如同仙境。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写景转向人生感悟:漂泊江湖大半生("一生湖海"),看遍钱塘江潮起潮落("江三白"指钱塘江潮),如今早早在溪水边用石头垒好坟墓。这里透露出一种看透世事后,选择在山水间安度余生的淡泊心境。
全诗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先给个"游客打卡"的轻松开场,接着用航拍般的视角带我们看山看水,最后定格在溪边石坟上,留下关于人生归宿的悠长余韵。最厉害的是诗人把武夷山水写得既气势磅礴,又带着人间烟火气,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那种"看遍繁华,终归山水"的豁达。
翁合
翁合,字叔备、一字与可,号丹山(《蔡氏九儒书》卷八《久轩集》附录),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进士。历国子司业、国子祭酒。出知赣州兼浙西提刑。景定中擢侍讲。有《丹山集》,已佚。事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五。今录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