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多子塔前颂

于道无所證(原注:不餐一粒米。),方通万法路(原注:终日饱齁齁。)。
或明或暗行(原注:撞天撞地。),不慎亦不护(原注:无系无拘。)。
月来松色寒(原注:亘古如然。),云去青山露(原注:可知理也。)。
今古天台桥(原注:驾险乘虚。),几人能得度(原注:任谁可过。)。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第九十四多子塔前颂》用简单自然的语言,探讨了修行悟道的境界,充满禅意和哲理。我们可以分几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讲修行态度。开头两句"于道无所證"和"方通万法路"是说:真正的悟道者不会刻意追求什么成就(就像不吃饭也能饱),这样反而能融会贯通。注释用"终日饱齁齁"这种生活化的比喻,暗示自然状态就是最好的修行。

中间四句描写修行者的生活状态。"或明或暗行"就像普通人一样过日子(撞天撞地形容自由自在),既不刻意谨慎也不刻意防护,保持无拘无束的本真。这种态度打破了人们对修行者必须严肃拘谨的刻板印象。

接着用自然景物比喻真理。"月来松色寒"说真理如同月光照松,自古如此;"云去青山露"比喻拨开迷雾就能看见真相。这两个画面既美又充满哲理,说明真理一直就在那里,等着人们去发现。

最后两句用天台桥作比喻。这座危险的桥象征修行之路,但作者反问"几人能得度",暗示多数人都在刻意追求,反而难以真正通过。注释"任谁可过"点明:只要放下执念,其实人人都能走过。

全诗的精妙在于:用吃饭、打鼾、撞墙这些日常场景,搭配月光青山等自然意象,把深奥的禅理说得生动有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保持自然本心;真理不在远方,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这种将高深哲理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