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子篇①
悠悠我祖,肇自轩辕⑴。
迄于赵城,因而氏焉⑵。
汉家涿郡⑶,继族于燕⑷。
卜迁大梁,世系绵绵(自注:太祖定鼎于汴梁。)。
宋自中叶,徙都南塘(自注:高宗南渡。)。
武显扈跸,聿居虞乡⑸。
于赫文杏,奕世其芳⑹。
符德象贤,谱牒有光。
顾及于我,时运倏倾。
族居萍散⑺,遂殒家声。
苫块馀息,仅存其形(自注:居父丧,庐于墓侧。)。
于焉有心,冀我后生。
后生是畏,圣谟炳如。
维时孜孜,无忝厥初。
岂不尔念,为惜居诸。
无后非孝,匪才若虚。
迄于赵城,因而氏焉⑵。
汉家涿郡⑶,继族于燕⑷。
卜迁大梁,世系绵绵(自注:太祖定鼎于汴梁。)。
宋自中叶,徙都南塘(自注:高宗南渡。)。
武显扈跸,聿居虞乡⑸。
于赫文杏,奕世其芳⑹。
符德象贤,谱牒有光。
顾及于我,时运倏倾。
族居萍散⑺,遂殒家声。
苫块馀息,仅存其形(自注:居父丧,庐于墓侧。)。
于焉有心,冀我后生。
后生是畏,圣谟炳如。
维时孜孜,无忝厥初。
岂不尔念,为惜居诸。
无后非孝,匪才若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家训,核心是讲述家族历史、反思现状,并对后代提出期望。全诗分为三部分:
1. 家族荣耀史(前16句) 诗人从远古黄帝时期开始追溯,说明家族源自名门(轩辕黄帝),历经汉朝涿郡、燕地,宋朝随皇室南迁,世代显赫。用"文杏""谱牒有光"等比喻,强调家族就像芳香杏树,族谱记载着贤德事迹。这部分通过历史名人(轩辕、赵城)和地理变迁(涿郡、汴梁、虞乡),构建了家族的高贵传承。
2. 现状的反思(中间6句) 笔锋突然转到现实:"到我这一代家运衰落"。用"族居萍散"形容家族像浮萍般分散没落,"苫块馀息"指自己像守丧人一样苟活。这里形成强烈反差——辉煌历史与破碎现状的对比,透露出诗人的痛苦自责。
3. 对儿子的嘱托(最后8句) 父亲提出具体期望:要敬畏祖先("后生是畏"),勤奋学习("维时孜孜"),别辱没门楣("无忝厥初")。最后两句最严厉:没有后代是不孝,没有才能等于虚度人生。用"圣谟炳如"(圣贤教诲如明灯)等词强调传统价值,最后"匪才若虚"四字如警钟敲响。
诗歌魅力在于: - 用家族兴衰史代替说教,历史厚重感让训诫更有力 - 比喻生动(如文杏、萍散、苫块),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 情感递进:从自豪到沉痛再到严厉,最后收于警句 - 体现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强调"承前启后"的责任
本质上,这是中国式家训的典型——用历史荣耀激励后代,用责任压力唤醒自觉,在家族传承中寻找人生意义。
赵友直
赵友直,字益之,号兰洲,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良坡子。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与祖必蒸、父良坡同登进士第,授桐川簿、迁知县事。帝炳祥兴元年(一二七八),父于广州抗元死难,友直冒死舆尸归葬,后隐居眠牛山,自号牛山子,学者称师干先生。事见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三一、五五,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七。赵友直诗,据清道光本《历朝上虞诗集》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