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篷听雨

眉山有二苏,芳名辉今古。
平生兄弟情,一夜彭城雨。
薄俗谁可敦,对面秦越分。
同心复同气,三槐美云孙。
伯也秋台英,仲氏东山卧。
千里弟思兄,灯火清宵坐。
坐卧情不堪,买棹来江南。
小窗欢会处,风雨夜深谈。
相亲情独好,欲别怀偏恶。
抗疏入君门,共假还乡乐。
新凉及春秋,同上潞河舟。
纵合风雨夕,何曾远道愁。
初听淮水东,点点在孤篷。
揽衣不成寐,樽酒沽来同。
再听吴江上,淅沥枕边响。
姜被夜正温,谢池草初长。
涓涓江上起,何处无寒声。
微因手足爱,胡能激深情。
鸿雁多分张,此会安可常。
而况暂归省,不日鹓鹭行。
我家有难弟,别来几经岁。
天涯梦寝多,长忆连枝会。
烦君相勉旃,霄汉同飞骞。
预扫两家榻,客窗期对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用雨夜相聚的场景串联起思念、重逢和离别的复杂情绪。

开篇提到苏轼、苏辙兄弟("二苏"),用他们的千古美名引出主题——兄弟情谊。接着用"彭城雨"这个意象,把读者带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暗示兄弟相聚的珍贵。

中间部分用对比手法: 1. 世俗人情淡薄("薄俗谁可敦"),但兄弟却心灵相通("同心复同气") 2. 兄弟分隔两地时的思念("千里弟思兄,灯火清宵坐") 3. 终于相聚时的温馨("小窗欢会处,风雨夜深谈")

诗中特别动人的细节描写: - 雨声的变化:从淮河到吴江,雨点打在船篷上的声音("点点在孤篷"),变成枕边淅沥的雨声,这些声音成为兄弟感情的见证 - 用"姜被"(兄弟同盖一被的典故)和"谢池"(谢灵运梦见弟弟的典故)两个典故,把古代兄弟情深的故事融入当下

最后部分情感升华: 虽然知道相聚短暂("此会安可常"),但兄弟互相勉励要在仕途上共同进步("霄汉同飞骞")。结尾"预扫两家榻"的约定,把亲情延伸到未来,留下温暖的期待。

全诗就像一部微电影: 镜头从历史名人切换到风雨归舟,从深夜对谈到离别在即,最后定格在"下次再见"的承诺上。用雨声作背景音乐,把兄弟间的默契、牵挂和不舍都淋得湿漉漉的,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有人为你留一盏灯、温一床被,听你讲完所有的心里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