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河篇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昏见南楼清且浅,
晓落西山纵复横。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云母帐前初泛滥,
水精帘外转逶迤。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鸳鸯机上疏萤度,
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晓落西山纵复横。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云母帐前初泛滥,
水精帘外转逶迤。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鸳鸯机上疏萤度,
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明河篇》是一首描绘秋夜银河美景,同时融入人生感慨的诗。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流动的银河画卷 诗的开篇像用镜头记录银河:八月凉风里,清澈的夜空像被擦亮的玻璃("天气晶"),银河从黄昏到清晨不断变换位置。诗人用"纵复横"形容银河仿佛会游动的光带,而洛阳城的宫殿屋檐与银河交错,云母屏风和水晶帘都成了银河的"画框",让天上的星河与人间富贵相互映衬。
2. 藏在星光里的思念 当银河转到城南时,诗人的笔触突然转向人间:远征未归的游子、深夜捣衣的思妇、织机旁飞过的萤火虫、乌鹊桥边孤飞的雁,这些细节让银河不再只是风景。特别是"雁飞萤度愁难歇"这句,把飞鸟虫萤的轨迹和人的愁绪编织在一起,仿佛银河的光辉也染上了思念的苦涩。
3. 对理想的温柔追问 最后四句流露出现代追梦人的心境:诗人明知银河"可望不可亲",却仍幻想乘木筏("乘槎")去探访。他想借织女的织机石和成都算命先生的智慧,来解答生命困惑。这种对未知既向往又忐忑的心情,就像现代人仰望星空时对宇宙的好奇与敬畏。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银河写成有生命的河流——它会流动、会与人互动,既是自然奇观,又是情感的镜子。诗人没有直接说孤独或理想,但通过银河与人间百态的对照,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鸣:那些关于远方、思念和人生答案的永恒追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