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洛水边的生动画面,充满动感与色彩。
开头两句写骑马游春的场景:诗人骑着骏马沿河而行,手握缰绳俯瞰长河。"春蒐"指春天打猎或出游,这里更偏向踏春的闲适感。"骏骨"代指好马,展现潇洒姿态。
中间四句用绚丽的比喻描绘河面风光: 1. 霞光映照的水流像飘动的锦缎,风拂过时水面波纹如轻罗(一种薄纱)卷起——用丝绸比喻水的柔美灵动。 2. 阳光下的水花溅起,仿佛把树影翻了个面;岸边的兰草倒映水中,像被插进波浪里——"翻""倒"二字让静态景物活了起来,充满视觉趣味。
结尾突发感慨:何必非要去汾河(汉武帝曾在此举行盛大祭祀)那样有名的地方?在这洛水秋云下,随着船歌启航就足够美妙了。暗含"寻常风景亦有诗意"的豁达。
全诗亮点在于: - 动态描写:马驰、水流、风卷、花溅,连倒影都像在跳舞。 - 色彩明丽:霞光、锦缎、雪白水花、青兰绿波,宛如调色盘。 - 巧妙转折:由春景突然提到"秋云",暗示四季皆美,拓展了诗意时空。
诗人用家常比喻(锦罗)和活泼动词,把一次春游写得既华丽又亲切,最后点出"美景就在身边"的生活哲理,读来轻松又有余味。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