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不多时、韶光渐老,轻阴依旧如墨。
条条杨柳星星絮,已有二分春色。
晴未必,又小雨帘纤、作弄纱窗湿。
燕来定识,记青粉墙边,红泥亭畔,一桁画帘隔。
江南路,知否杏花消息。
明朝已是寒食。
平头鞋子双鸾稳,还怕踏青无力。
愁不得,但当面、逢人背面秋千立。
寻寻觅觅。
却埋怨东风,等閒多事,吹皱半池碧。
条条杨柳星星絮,已有二分春色。
晴未必,又小雨帘纤、作弄纱窗湿。
燕来定识,记青粉墙边,红泥亭畔,一桁画帘隔。
江南路,知否杏花消息。
明朝已是寒食。
平头鞋子双鸾稳,还怕踏青无力。
愁不得,但当面、逢人背面秋千立。
寻寻觅觅。
却埋怨东风,等閒多事,吹皱半池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摸鱼儿》描绘了暮春时节细腻而略带忧愁的情感,语言清新自然,读来如一幅江南水墨画。
上片写景:春光悄悄流逝,天色阴沉如墨,柳絮星星点点飘飞,透出两分春意。天气时晴时雨,细雨打湿纱窗,增添一丝缠绵氛围。燕子归来,认得旧时筑巢的地方——青粉墙边、红泥亭旁,那里曾有一道画帘相隔。这些细节勾勒出江南暮春特有的湿润与朦胧。
下片抒情:诗人惦记着江南的杏花是否开放,转眼已是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她穿着舒适的平头绣花鞋,却担心踏青时体力不支。想排解愁绪,只能强颜欢笑,在秋千架前与人逢迎又转身独处。"寻寻觅觅"四字透出惘然若失的心境,最终将愁绪怪罪于东风——怪它多事吹皱池水,实则是诗人自己心绪难平。
全词妙在"不说破":通篇未提"愁"字,但通过柳絮、细雨、迟疑的脚步、欲言又止的姿态,尤其是结尾嗔怪东风的娇憨,将女子暮春时节的淡淡闲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