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译文及注释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彩衣:同“采衣”。承欢:指侍奉父母。

孝廉(lián)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孝廉:应明经试者之称。每年州举秀才、孝廉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称岁贡。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注释

张参:父张朏,开元中为泾州别驾。朏为柬之之侄,襄阳人。说详《全唐诗人名考证》。明经举:参加明经科考试。泾州:治所在今甘肃径川县北。觐省:拜望父母。
彩衣:同“采衣”。《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纷在房中南面”。注:“采衣,未冠者所服”。
承欢:指侍奉父母。
孝廉:应明经试者之称。每年州举秀才、孝廉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称岁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张参离家赴考、告别母亲的情景,充满了亲情温暖和对少年才华的赞赏。

前四句像一幅温馨的家庭画卷:穿着彩衣的十五岁少年(古代十五岁算成年),在母亲身边尽孝。他因为品德和学问被推荐去参加科举考试("孝廉"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像古代孝子陆绩那样怀揣橘子(典故表示孝心),向着陕西方向(秦川)出发赶考。这里用"怀橘"的典故,既夸少年孝顺,又暗示他即将远行。

后四句转到送别场景:在座的宾客都像推崇东汉神童孔融(文举)那样称赞张参,考官们也像认可才子王粲(仲宣)一样欣赏他。最后两句最动人:当小船载着少年在江面渐渐远去,岸上送行的人们都羡慕地望着这个少年郎,仿佛看着神仙般的人物——既羡慕他的年轻有为,也暗含对他未来前程的祝福。

全诗巧妙融合了三个亮点:用"彩衣""怀橘"突出孝心,用"文举""仲宣"彰显才学,结尾的"神仙"比喻既写实又浪漫。通过送别场景,既表现了母子情深,又展现了少年才俊意气风发的形象,读来温馨又不失豪迈。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