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对芙蓉 西水吴氏故居
鸟啄风筝,蛇盘斗栱,高下一带楼台。
自绮罗丛散,琼扇常开。
晴攀翠竹题名滑,有几个、过客多才。
大都怜取,狂春柳絮,倦昼桃腮。
北园南埭东斋。
看花砖经雨,塌尽莓苔。
时有邻娃贳酒,换得遗钗。
眼前便是西泠路,春波外、行意徘徊。
去年崔护,此门此日,生怕重来。
自绮罗丛散,琼扇常开。
晴攀翠竹题名滑,有几个、过客多才。
大都怜取,狂春柳絮,倦昼桃腮。
北园南埭东斋。
看花砖经雨,塌尽莓苔。
时有邻娃贳酒,换得遗钗。
眼前便是西泠路,春波外、行意徘徊。
去年崔护,此门此日,生怕重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座荒废的吴氏故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物是人非的惆怅。
上片写故居的破败景象:鸟儿啄着断线的风筝,蛇盘绕在房梁上,高低错落的楼台显得荒凉。自从主人离开后,华丽的丝绸帷帐散落,精美的扇子却一直开着(暗示无人打理)。阳光照在翠竹上,有人在上面题字,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偶尔有几个路过的才子驻足。他们大多被春日飞舞的柳絮和疲倦的桃花所吸引(暗示这些过客只关注表面美景,不懂背后的故事)。
下片写作者在故居中的感受:北园、南埭、东斋这些地方,花砖被雨水冲刷,长满了青苔。偶尔有邻家女孩来买酒,换得遗落的发钗(暗示昔日的繁华已成交易)。眼前就是西泠路,看着远处的春水,作者徘徊不前。最后三句用崔护"人面桃花"的典故:去年像崔护一样来过这里,如今害怕重游故地,怕见到更破败的景象,更怕触景生情。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用具体意象(风筝、蛇、苔藓等)营造荒凉氛围,在写景中融入深沉的人生感慨。最后用典不着痕迹,将个人情感升华成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感伤。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