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隋堤(dī)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gě)木兰香,锦帆张。
隋堤:隋炀帝时开通济渠,沿渠筑堤,后人称“隋堤”。汴河:又称“汴水”、“汴渠”。龙舟:船饰为龙状。凤舸:饰为凤凰形的大船。木兰:树名,指舟以木兰树制成,故香。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bǎo)。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流苏:丝缕下垂的装饰物,用于车马、帐幕等物上。笙歌:泛指音乐,这里指欢乐的场面。横流:水不顺道而流,这里暗喻天下大乱。
注释
隋堤:隋炀帝时开通济渠,沿渠筑堤,后人称“隋堤”。汴河:又称“汴水”、“汴渠”,河道屡变,隋以后,在河南商丘县南,向东南流,入安徽省境,经宿县、灵壁、泗县入淮河。隋炀帝往江都,经此河。今已废。
龙舟:船饰为龙状。凤舸(gě格上声):饰为凤凰形的大船。木兰:树名,指舟以木兰树制成,故香。
流苏:丝缕下垂的装饰物,用于车马、帐幕等物上。
笙歌:泛指音乐,这里指欢乐的场面。横流:水不顺道而流,这里暗喻天下大乱。
评析
这首词借咏柳讽刺了隋炀帝的荒淫无度。
上片写隋炀帝锦帆龙舟下汴河,极尽铺张。
下片写其荒淫误国。“笙歌”句饶有韵味,将由繁盛转为破亡的历史教训,一笔端出,颇有社会意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隋堤柳树下的繁华盛景与背后的哀愁,用对比手法展现历史兴衰。
上片用明快的笔调勾勒汴河两岸的奢华景象:千里柳荫夹道,皇家龙舟装饰着名贵木兰木,锦缎船帆高高扬起,一派盛世气象。"龙舟凤舸"的排场描写,暗指隋炀帝南巡的史实。
下片笔锋突转,揭示这繁华背后的脆弱。帝王因贪恋江南春色而大动干戈,仪仗队(流苏羽葆)绵延不绝,但笙歌还未停歇就遭遇变故("起横流"可能暗指隋末动乱)。最后"锁春愁"三字尤为精妙,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仿佛连春天都被这沉重的历史愁绪禁锢。
全词像一组电影镜头:先展现宏大的盛世画卷,再突然拉近到历史转折的瞬间,最后定格在挥之不去的愁绪上。通过柳树这个见证者,把自然景物与历史沧桑完美融合,让读者在美景中感受到深沉的叹息。
毛文锡
唐末五代时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四,登进士第。已而入蜀,从王建,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蜀亡,随王衍降唐。未几,复事孟氏,与欧阳烔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昶所赏。《花间集》称毛司徒,著有《前蜀纪事》《茶谱》,词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