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见寄四首 其三

明月入我室,天风吹我袍。
良夜最岑寂,旅况何萧条。
驰情望海波,一鹤鸣九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寂静夜晚的孤独感受和内心向往。

开头两句"明月入我室,天风吹我袍"用很生动的画面感,写月光照进房间,夜风吹动衣袍,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就像我们独自在夜晚,突然感受到月光和凉风的那种触动。

"良夜最岑寂,旅况何萧条"直接点出主题:这本来是个美好的夜晚,却因为人在旅途而显得格外寂寞。就像现代人出差在外,即使住在不错的酒店,也会感到孤单。

后两句"驰情望海波,一鹤鸣九皋"笔锋一转,写诗人的思绪飞向远方。他想象着海面的波浪,听到鹤在高处的鸣叫。这里的"鹤鸣"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高洁和自由,暗示诗人虽然身处孤独,但内心向往着更广阔自由的境界。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简单的自然景物(月、风、海、鹤)传递复杂情感 2. 从现实孤独到精神自由的巧妙过渡 3. 短短几句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情绪变化:孤寂→感慨→向往

就像一个人晚上睡不着,开始觉得孤单,但看着月亮听着风声,慢慢思绪飘远,反而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释放。这种从困顿到超脱的体验,古今相通,很容易引起共鸣。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