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看松同李懋明御史邹匪石吏部

梵宇纷披松十围,龙鳞高挂鹤来归。
拥护天阙心独苦,涉历冰霜势欲飞。
寒柯苒放伸劲铁,皴皮细蹙姿态裂。
怒枝云霄敌蛟龙,老根连蜷缠虹霓。
清风吹散何萧骚,妙音众乐生波涛。
碧云秋影横僧榻,金粉春花点客袍。
我闻庐山之松参天起,孤高挺秀吸江水。
天柱龙山遥相望,尔我贞心毋乃是。
长安遍地桃李花,笑他夭冶擅繁华。
五侯七贵争相看,岁寒谁为过君家。
与君手挽长松株,向僧还索长松图。
安得携松置丘壑,远避如今五大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报国寺中苍劲古松的雄姿,并借松树寄托了作者高洁坚贞的品格追求。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写松之形(前八句) 用"龙鳞""鹤归"比喻松树粗糙的树皮和优雅的姿态,说这些松树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寺庙。通过"劲铁""蛟龙""虹霓"等刚劲的比喻,突出松树历经风霜却愈发挺拔的形象,树皮皴裂的细节描写更显沧桑感。

2. 写松之神(中间六句) 风吹松枝发出音乐般的声响,松影投在僧榻上,与春天的繁花形成对比。这里用庐山名松作类比,暗示这些松树同样具有孤高绝俗的气质,是作者与友人精神品格的写照。

3. 抒怀言志(后八句) 讽刺长安城中追逐名利的桃李花(象征趋炎附势之人),赞美松树耐寒的品格。最后表达想带着松树隐居山林的愿望,"五大夫"典故(秦始皇封松树为官)暗含对功名利禄的疏离。

全诗妙在: - 每一句写松,却句句见人 - 刚劲的松树与柔媚的桃李形成强烈对比 - 寺庙环境与庐山典故的运用,增添了超脱尘世的意境 - "手挽长松"的生动细节,把抽象的精神追求写得可触可感

诗人表面咏松,实则表达了对坚定操守的赞美,以及对浮躁世风的批判,展现了传统文人"岁寒后凋"的精神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