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其二

归兴不可遏,归程待何时。
悠悠故乡心,一夕千里驰。
西风动霄汉,惨惨令人悲。
况我多病身,天涯久栖迟。
交游义难忘,岂忍轻别离。
重念邱陇远,娇儿正愚痴。
因循死异邑,后世将何遗。
所愿经营日,及此未全衰。
桑树墙以下,开畦水之湄。
既得舒困难,且可为镃基。
幼无孝悌称,老无恩泽施。
唯有近先茔,一死乃其宜。
诸君苦留连,雅意金兰期。
我自无遐福,形骸变焦痿。
生平尚求友,得友还差池。
中怀起愁叹,欲别难为辞。
试问将居庐,何日当西之。
缓急有拟议,行止更无疑。
作诗叙恳款,为报吾人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告白,字里行间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撕扯的乡愁 诗人开篇就说"回家的念头压都压不住",但现实却是"不知何时能启程"。这种急切与无奈的对比特别真实——他晚上做梦都能"一秒飞回千里外的老家",白天看到西风呼啸的天空却只能感到凄凉。更难受的是,他身体不好,在外漂泊太久,既放不下异乡的朋友情谊,又惦记着老家祖坟无人打理,小儿子可能都认不得自己了。

2. 卑微的愿望 诗人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在老家种片桑树,在河边开块菜地。这看似平凡的农耕生活,对他而言既是精神解脱("舒困难"),也是生存根基("镃基"指农具,代指生计)。他惭愧自己年轻时没尽孝,老了也没混出名堂,觉得唯一的价值就是死后能葬在祖坟旁边。

3. 告别的纠结 朋友们的挽留让他感动,但诗人觉得自己像块"烧焦的木头"已经耗尽了。他一生重视友情,此刻却不得不辜负。最后这段告别写得特别揪心——他反复计算着回乡的日期,把缓急轻重都掂量清楚后才下定决心,写这首诗就像给朋友们的道歉信。

这首诗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完美"。诗人不是衣锦还乡的英雄,只是个病弱思乡的普通人;他的决定带着愧疚却依然坚定。这种充满人性挣扎的真实感,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鸣:每个在外打拼的人,心里都藏着类似的乡愁与抉择。

许衡

(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