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诗五首 其二

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
偃蹇收神辔,领略综名书。
涉老咍双玄,披庄玩太初。
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
俯欣质文蔚,仰悲二匠徂。
萧萧柱下迥,寂寂蒙邑虚。
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
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涂。
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玄珠。
怅怏浊水际,几忘映清渠。
反鉴归澄漠,容与含道符。
心与理理密,形与物物疏。
萧索人事去,独与神明居(○同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处时的精神漫游,展现了道家追求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孤独中的精神探索 诗人端坐独处时,思绪飘向玄妙的哲学世界。他放下现实中的杂念("收神辔"),通过研读《老子》《庄子》这类典籍,体会"万物源于虚无"的深意。这种思考给他带来清风般的愉悦感。

2. 对先贤的追慕与感伤 诗中提到老子(柱下指老子曾任周朝柱下史)和庄子(蒙邑是庄子故乡),感叹这些思想大师早已逝去,只留下虚空。但诗人认为他们的智慧穿越千年,最终都指向"万物归于虚无"的真理。

3. 悟道的境界 诗人用"水中捞月"的比喻(浊水映清渠),说明执着于表象就像在浑浊的水中找倒影。真正的悟道需要"反鉴归澄漠"——像擦净镜子般让内心回归澄明,才能与"道"相合。

4. 理想的生活状态 最后诗人达到的境界是:心灵与自然规律相通("心与理密"),身体却与俗世保持距离("形与物疏")。抛却人间琐事后,他获得了一种与神明共处的精神自由。

全诗用坐忘、观书、鉴水等日常意象,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可感的画面。核心是表达:通过内心的净化与冥想,人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与永恒的自然之道达成共鸣。这种追求精神超脱的意境,对现代人缓解焦虑、寻找内心平静仍有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