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灵一首

恢恢大造垂深仁,九死老翁今七旬。
俯仰三才惭有身,人心为主道为宾。
败国亡家三孽臣,曰贪曰痴一曰嗔。
更迭为祟兴灾迍,浸淫六气来往频。
分张六贼常相因,迩来理摄偶不臻。
危机一堕与鬼邻,忽返灵根一线新。
再见区宇一芳春,出凡摆俗守尔真。
结庐京野披荒榛,探幽秉道收元神。
鍊精鍊气初浃辰,荡涤诸魔如扫尘。
清静无为游至淳,梦中如见三茅君。
手把丹书申复申,觉来知失桃花津,山灵不厌羲皇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70岁老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用自然意象和道家思想表达了对生命、修身养性的思考。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分张六贼常相因")讲人生困境。老人回顾自己坎坷的一生,认为人性中的贪、痴、嗔(贪婪、愚昧、愤怒)就像三个祸害,加上外界"六气"(风雨寒暑等自然影响)和"六贼"(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欲望)的干扰,让人陷入危机。这里用"与鬼邻"形容濒死体验,很形象。

第二部分("迩来理摄偶不臻"到"荡涤诸魔如扫尘")讲修行顿悟。老人突然获得精神觉醒("返灵根"),像重新看见春天般焕发生机。他在京城郊外结庐隐居,通过道家修炼方式(炼精化气、清除杂念)找回本真,把心魔像扫地一样清除干净。

第三部分(最后七句)讲理想境界。修炼到清净无为的状态后,梦中遇见道教神仙三茅君授予丹书(修仙秘籍),醒来虽然记不清具体内容,但明白了要像上古羲皇时代的人那样纯朴自然。最后"山灵不厌"的拟人写法,暗示大自然永远接纳返璞归真的人。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三孽臣""六贼"等比喻,把抽象的人生烦恼具象化 2. 生死体验与自然春色形成强烈对比 3. 修炼过程描写生动,如"扫尘"般干脆利落 4. 结尾梦境与现实交融,留下余韵

核心思想是:历经沧桑后,人应当清除欲望杂念,回归自然本真,才能获得精神自由。对现代人的启示是:在浮躁社会中,需要定期清理内心垃圾,找回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