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一日与友人游少陵草堂留连竟日

不到招提已五年,浣花流水尚依然。
风尘转徒悲诗客,今日重来信有缘。
乱离休更谈天宝,十载兵戈愁蜀道。
骨肉流亡饿殍中,拳拳故国伤怀抱。
依刘王粲感飘蓬,我知此老非热中。
间关贼境奔行在,头白为郎宁苟同。
千秋诗史徵风雅,断雁哀鸿恣描写。
长沙罢黜志堪伤,楚泽行吟泪空洒。
人为杜陵惜不遇,我谓先生耻攀附。
草堂聊借一枝栖,眼底何尝亲节度。
君不见长安当年多卿相,群儿自贵谁能抗。
奢淫招乱民怨深,仗节几人笔留谤。
一杯且与君尽欢,炙手可热盟心寒。
古来志士半沦落,莫更轻弹贡禹冠。
竹风潇潇送荷气,花径蓬门自蓊蔚。
且须乘月听江声,扶醉归来凉入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与朋友同游杜甫草堂时有感而发,通过缅怀杜甫的遭遇,抒发了对乱世文人命运的感慨。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重游草堂的感慨。作者五年没来草堂,发现浣花溪的流水依旧,但想到杜甫当年在战乱中漂泊的遭遇,觉得今日能重游此地实属缘分。

第二部分(中间十六句)是全诗核心,用杜甫的经历影射现实。先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骨肉分离、饿殍遍野;再写杜甫像东汉王粲一样漂泊,但他并非热衷功名之人——虽然冒险投奔朝廷,却不愿苟且迎合。接着赞叹杜甫用诗歌记录乱世百姓疾苦("诗史"),就像屈原被贬后仍心系国家。作者特别强调:人们总惋惜杜甫怀才不遇,其实他根本不屑攀附权贵,在草堂隐居正是保持气节的表现。

第三部分("君不见"起六句)转向对现实的批判。用对比手法痛斥当年长安权贵奢靡误国,真正有气节的人反而遭诽谤。现在与友人饮酒时,想到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就心寒。

第四部分(最后四句)回到游园场景。晚风送来荷香,月光下的江声与醉意交融,用宁静的夜景收束全诗,与前面的沉重历史感慨形成反差。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单纯是怀古,而是借杜甫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永恒主题——在乱世中,真正的文人往往坚持气节而不得志,而那些趋炎附势者反而得势。作者通过草堂之游,既表达对杜甫的敬仰,也暗含对当下社会的不满,最后以自然景物自我宽慰,展现了文人特有的精神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