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和权贵们奢靡的生活,通过对比讽刺了社会的虚荣与浮华。
前四句写长安城的宏伟:皇帝专用的辇道连接着高大的宫门,豪强们掌控着五大都城。横跨的桥梁像银河一样壮丽,皇家仪仗队展示着天子的威仪。这里用夸张的比喻("象天汉""应坤图")突显都城的气派。
后四句笔锋一转,揭露繁华背后的真相:像韩康这样本应悬壶济世的名医却在倒卖药材,董偃这样的文人雅士竟在兜售珠宝。街道上挤满喧闹的车马,可不只是执金吾(警察)在维持秩序,暗示权贵们都在追逐利益。诗人用"卖""鬻"这些带有贬义的词,暗讽人们放弃本分、追逐名利。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先给壮丽的城市全景,再推近到市井特写,最后点明"表面光鲜,内里浮躁"的主题。这种用繁华写虚浮的手法,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引发共鸣——就像我们看某些网红打卡地,表面热闹,实则空洞。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