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wú)翻叶动秋声。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井梧:井边的梧桐。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
井梧:井边的梧桐。
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创作背景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
赏析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没问题,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名为《江上秋夜》,是一幅描绘江边秋夜的静谧景象。让我们分步骤地分析这首诗。
首先,诗的开头,“雨暗苍江晚未晴”,描述了天色已晚,天空依然阴暗,雨后江水上涨的情境。这里,“雨暗”二字,既描绘了雨后的昏暗景象,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哀愁。“苍江”则让人感受到江水苍茫,波涛滚滚的气势。接下来,“井梧翻叶动秋声”,则进一步点明了秋季的特征。“井梧”指的是井边的梧桐树,此时树叶翻飞,发出沙沙的响声,传达出秋天的气息。
接着进入诗的主体部分,“楼头夜半风吹断”,这一句让人感觉到深夜的寂静和凉爽。“楼头”指的是诗人所在的楼,这里的“风吹断”,描绘的是风吹过的瞬间,打破了夜的宁静,也打破了诗人的沉思。这种瞬间的变化,给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
最后,“月在浮云浅处明”,则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这里的月亮在浮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明亮。“月在浮云浅处”,不仅描绘了月亮和云朵的位置关系,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期待和向往。“明”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虽然诗中整体上带有忧郁和哀愁的情绪,但最后一句却给人一种希望和振奋的感觉。
总的来说,《江上秋夜》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边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