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春阴(甲戌至戊寅(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八))
渐柳烟迷,萍光转,春满江南江北。
日长深巷静,听筠箫低咽,软饧初熟。
斗草窗閒,探芳径悄,无奈残寒仍酷。
愔愔亭皋路,被东风吹起,黯云连屋。
甚弹指黄昏,画帘沈影,又将明烛。
莎庭青似沐,嫩梢展、新蕊寒犹束。
对镇日湘弦宽柱。
宝镜融冰。
更那堪、绿章重复。
咫尺春明远,谁解识、上阳仙曲。
看金鸭残熏簇。
林鸠频唤,门外香泥如粥。
俊游几时更续。
日长深巷静,听筠箫低咽,软饧初熟。
斗草窗閒,探芳径悄,无奈残寒仍酷。
愔愔亭皋路,被东风吹起,黯云连屋。
甚弹指黄昏,画帘沈影,又将明烛。
莎庭青似沐,嫩梢展、新蕊寒犹束。
对镇日湘弦宽柱。
宝镜融冰。
更那堪、绿章重复。
咫尺春明远,谁解识、上阳仙曲。
看金鸭残熏簇。
林鸠频唤,门外香泥如粥。
俊游几时更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阴郁时节的江南画卷,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流露,展现了作者对春光易逝的惆怅。
上阕(前半部分)像一组电影镜头: - 开篇用柳烟朦胧、浮萍泛光的动态画面,铺开江南江北的春色。但随即转入静巷、低咽箫声的场景,甜软的麦芽糖香气里暗藏一丝寂寥。 - "斗草""探芳"这些本该热闹的春日游戏,在词中却显得冷清,残留的寒意暗示着美好时光受阻的郁闷。 - 东风卷起乌云笼罩屋檐,黄昏时拉长的帘影与突然点亮的蜡烛形成强烈对比,烘托出光阴飞逝的紧迫感。
下阕(后半部分)转向更深层的情绪: - 庭院青草挂着水珠,新枝嫩芽却仍被寒气束缚,就像词人想舒展却受阻的心境。 - "湘弦宽柱""宝镜融冰"的比喻,暗示着无心弹琴、懒于梳妆的倦怠。近在咫尺的春光,却像遥不可及的仙境。 - 结尾的香炉残烟、门外泥泞、鸠鸟啼叫,这些日常细节突然唤醒回忆——上次尽兴游春是何时?留下开放式的怅惘。
全词妙处在于: 1. 通感运用:箫声的"低咽"、泥土的"如粥",让声音、触觉互通,营造沉浸式春景 2. 矛盾修辞:"软饧初熟"的甜暖与"残寒仍酷"形成张力,恰如对春天又爱又怨的复杂心情 3. 时空折叠:从白昼到黄昏的时间流动,与庭院/远方的空间跳跃,构成多维度的春日体验
本质上,这不是单纯的写景词,而是一曲关于"等待与错过"的春日独白——我们都能体会到那种天气阴晴不定时,既期待真正春暖花开,又害怕美好转瞬即逝的微妙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