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秦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译文及注释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轩轩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当垆:对着酒垆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认真地听乐师演奏。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夏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落红:落花。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轩轩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认真地听乐师演奏。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夏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注释
当垆:对着酒垆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落红:落花。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赏析

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早年即由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听到曲终,“怀抱转分明”,这是一种知音感,一种借酒浇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其愁仍未消却。昭君出塞是“去国”,浔阳江头商人妇是“弃妇”,张伯淳从中觅得了通同的感受,于是“红颜”薄命与“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了。唯其如此,他盛赞之为“天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秦筝”之声可以比拟。而且认为不论“百喙春和”地烦人还是“群喧夜寂”地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凤孤鸣”就足够了。读此词,不能轻忽“幽情”的“寄”字,“似醉还醒”的“想”字。曲调传情,是词心所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弹琵琶的高手,用音乐打动作者的故事。全词像一部音乐纪录片,分三个层次展现琵琶的魅力。

上片先夸演奏者本身。"当垆年少"说这是个在酒肆工作的年轻人,却能用琵琶诉说深沉情感。"老凤孤鸣"这个比喻特别妙——就像百鸟喧闹中突然传来凤凰的清鸣,瞬间镇住全场。四条琴弦在他手里仿佛有魔法,既能弹出古曲的韵味,又能创新调子,连秦筝这种名乐器都比下去了。

中片开始描写音乐效果。先用"落红天气暖犹轻"营造氛围——花瓣飘落的春日里,空气微暖,正好专心听曲。接着用三个经典场景带听众穿越:塞外寒风、浔阳江月的画面随着琴声浮现,让人又沉醉又清醒。最绝的是"轩窗静来偏好"——听着听着,连窗外的风声都安静下来配合演奏,直到曲终时才恍然回神。

下片是余韵悠长的结尾。曲终时作者还沉浸在音乐里,突然发现窗外语溪刚下过雨,空气清新,就像被音乐洗涤过一样。最后两句没直接说演奏多好,而是用"乍雨初晴"的画面让人自己体会——听完这首琵琶曲,整个世界都变得通透明亮了。

全词最厉害的是通感手法:把听觉化成视觉(关塞、月色)、触觉(风寒)、心理感受(似醉还醒),最后用雨后初晴的实景来表现音乐带来的精神洗礼。就像我们听完一场震撼的音乐会,走出场馆时看街景都觉得不一样了,这种体验古今相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