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结束后士兵们返回家乡的平静场景,展现了和平带来的安宁与希望。
前两句写战争结束后的景象:两河战事平息,各方恢复平静,士兵们回到原野上的旧营地。这里"万方清"三个字简洁有力,传递出战争结束后的清爽感。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和平生活:将军立马远望秋日安静的边塞,士兵们在晴朗的傍晚临水射雕。部队闲散地分路而行,虽然离家很远,但战旗依然飘扬。这些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既有静态的远眺,也有动态的活动,充满生活气息。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圣明的时代靠英明的战略停止了战争,各地将领不用再长途征战了。这是对和平的赞美,也是对明智政策的肯定。
全诗用简单明快的语言,将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写得真切动人。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和平时期的闲适来反衬,更能让人感受到和平的可贵。就像用晴空来衬托之前的阴霾,这种写法更显高明。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