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登楼作

香乾欹雀下帘迟,腥血屏风斗一枝。
应有声多吹落木,况看星炯耗清池。
秋原鹤气今方纵(时各言鹤事数条。),明月兰姿不误时。
为是穿针最佳近,鸡台人惹又相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登楼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含蓄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首联“香乾欹雀下帘迟,腥血屏风斗一枝”用生动的画面拉开序幕:熏香的残烟中,麻雀歪斜着飞下,帘幕缓缓垂下;屏风上鲜艳的花枝图案,像在争斗一般刺眼。这里用“腥血”形容屏风的红色,暗示了一种激烈或不安的情绪。

颔联“应有声多吹落木,况看星炯耗清池”将听觉与视觉结合:秋风必然吹落了许多树叶(但诗人未直接写落叶,只说“应有声多”),更何况抬头看见明亮的星星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星光仿佛在消耗池水的清澈。这种联想很独特,用“耗”字把星光写得具有侵蚀感。

颈联转入人事,提到朋友们正在谈论鹤的典故(“秋原鹤气今方纵”),而诗人自己却注意到“明月兰姿不误时”——月光下的兰花依然准时绽放。这里用兰花的守时反衬人间的聚散无常。

尾联“为是穿针最佳近,鸡台人惹又相思”最耐人寻味:表面上写七夕穿针乞巧的习俗(“穿针”),实际可能暗指缝制衣物寄托相思;“鸡台”或许指梳妆台,也可能化用“鸡鸣台”的典故。最终落在“相思”二字,点明全诗核心——无论看雀、观星、谈鹤还是赏兰,种种景象都绕不开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全诗特点在于: 1. 通篇没有直抒胸臆,但每个意象都染上情绪,如“腥血”屏风、“耗”清池的星; 2. 时空跳跃自然,从眼前麻雀到远方秋原,从屏风花枝到天上星辰; 3. 结尾的相思来得突然却又合理,像所有零散画面终于聚焦的焦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