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犯 真娘墓和扶荔词韵
碧阑干外,小坟一点衰桃黦。
凄咽。
剩綵袂、飞灰化蝴蝶。
灵旗飘复偃,社火明还灭。
芳骨约西子,吴天诉潭月。
三生事,五更风,阵阵饧箫歇。
耳边怯。
怕枝头、又到啼红鴂。
昨夜听歌,石场如雪。
夜台犹卸,玉簪偷节。
凄咽。
剩綵袂、飞灰化蝴蝶。
灵旗飘复偃,社火明还灭。
芳骨约西子,吴天诉潭月。
三生事,五更风,阵阵饧箫歇。
耳边怯。
怕枝头、又到啼红鴂。
昨夜听歌,石场如雪。
夜台犹卸,玉簪偷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苏州名胜真娘墓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描绘了一个凄美哀婉的鬼魂世界。
上片开篇用"碧栏杆外"点明场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园林环境。"小坟一点衰桃黦"用桃花的凋零暗示墓主人的早逝。"飞灰化蝴蝶"这个意象既写实(纸灰飞舞),又象征(灵魂化蝶),巧妙连接生死两个世界。下片"灵旗""社火"的明灭飘摇,营造出阴森神秘的氛围,而"芳骨约西子"则将墓主人比作西施,突出其美丽与悲剧命运。
下片转入更深层的抒情。"三生事"暗指前世今生,"五更风"暗示长夜将尽,而"饧箫歇"(乐器声停)则暗示欢乐终会消散。"啼红鴂"(杜鹃啼血)的意象强化了悲伤情绪。结尾处"石场如雪"的听歌场景与"夜台卸簪"的鬼魂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生者与死者的隔阂。
全词最动人的是那种若有似无的哀愁感:栏杆外的孤坟、化蝶的纸灰、飘摇的灵旗、夜半的箫声、啼血的杜鹃、如雪的石场...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凄美迷离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对红颜薄命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深沉慨叹。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