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亭(赵鸿刻石同谷曰,工部题栗亭十韵,不复见)

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纪今何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主题围绕"栗亭诗"的流传与遗忘展开,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文化记忆的脆弱性。

前两句"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口"说的是:杜甫写的关于栗亭的诗,在当时被很多文人传诵。这里的"在口"就是"挂在嘴边"的意思,说明这首诗曾经很流行。

后两句"悠悠二甲子,题纪今何有"则表达了时过境迁的感慨:"二甲子"指120年(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一个甲子60年),经过这么长时间后,当年刻在石头上的题记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时间对比制造强烈反差:从"人人传诵"到"消失无踪",短短120年就让名作湮没,凸显了历史的无情。 2. 语言极其简练却意味深长,就像在说:"当年那么火的作品,现在连痕迹都找不到了",让读者自然产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3. 通过具体案例(栗亭诗)反映普遍现象,所有辉煌都可能被时间抹平,引发读者共鸣。

这种作品好就好在:用最平常的话,说出了最深刻的人生真相——再伟大的作品,也敌不过时间的冲刷。这种对文化记忆易逝的感叹,到今天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赵鸿

蔡州(今河南汝南)人。登进士第。懿宗咸通间官太学博士。长于词赋。李频曾赠诗与之。咸通十四年(873)至同谷,访杜甫故迹,并咏诗刻石。事迹见《梨岳诗集》、《集注草堂杜工部诗外集·酬唱附录》。《全唐诗》存诗3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