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江南水乡画卷,通过五个层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
1. 动静相宜的开篇 开头用沙滩上安睡的鸟儿和逆流而上的小船形成对比,一动一静间立刻把读者带入悠闲的江景中。就像电影开场镜头,先给观众看慵懒的水鸟,再把视线引向努力划桨的船夫。
2. 声色交织的黄昏 "乱峰寒笛"和"疏雨暮钟"两组意象特别巧妙。远处山峰间飘来清冷的笛声,细雨蒙蒙中传来寺庙钟声,这种带着湿气的听觉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微凉的傍晚,能感受到声音在雨雾中的穿透力。
3. 探险般的行船乐趣 "滩转疑无路"这句特别有代入感,像玩探险游戏时拐过河湾突然发现新天地的惊喜。后句"林深别有天"更是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发现隐秘美景的快乐古今相通。
4. 穿越时空的致敬 结尾突然提到东汉隐士严子陵(曾披羊裘垂钓),就像现代人在美景中突然想起某个历史名人曾在这里生活。这种跨越千年的联想,给山水注入了文化灵魂,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承载的人文厚度。
5. 隐藏的山水密码 全诗看似在写景,实则用"眠沙鸟""上濑船"暗示自由与奋斗,用"寒笛暮钟"传递禅意,最后用隐士典故点题——原来作者在告诉我们要像古人那样,在忙碌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张宣
(?—1373)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初名瑄,字藻重,一作藻仲。少负才名,明洪武元年以考礼征,预修《元史》。太祖召至殿廷,擢翰林院编修,常呼为张家小秀才。洪武六年谪徙濠梁,道中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