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诗

止杀心自详,胜残道未遍。
四主渐怀音,九夷稍革面。
世治非去兵,国安岂忘战。
钓台闻史籍,岐阳书记传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和平需要实力保障,治国不能天真地放弃武力。

前四句讲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停止杀戮之心,社会自然安定;用仁德感化残暴之人的方法虽好,但还没完全实现。周边部族开始接受教化,外族也逐渐改变态度。这里描绘了一个天下归心的美好愿景。

但后四句突然转折,点明现实:太平盛世不等于要废除军队,国家安定更不能忘记备战。最后用两个历史典故(严子陵钓鱼台和周武王岐阳会盟)提醒人们:史书永远记载着,真正的和平都是建立在强大军事实力基础上的。

全诗魅力在于打破"非战即和"的简单思维,提出深刻见解:表面仁慈可能助长暴力,真正的仁政需要强大国防支撑。就像现在说的"能战方能止战",诗人用简洁有力的对比,把治国理政的硬道理讲得透彻。

萧衍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