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晋安亭

闻有弦歌地,穿凿本多奇。游人试一览,临玩果忘疲。
窗横暮卷叶,檐卧古生枝。旧石开红藓,新河覆绿池。
孤猿稍断绝,宿鸟复参差。泛滟月华晓,裴回星鬓垂。
今日删书客,凄惶君讵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与人文气息的隐居之地,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宁静与孤独交织的复杂心境。

开篇先介绍这个地方有音乐和歌声("弦歌地"),经过人工修整后显得别致有趣。游人来到这里,会被美景吸引而忘记疲惫。接着用一系列生动的画面描写环境:傍晚窗外翻卷的落叶、屋檐下古老的树枝、长满红苔的旧石头、新修的河道覆盖着绿池。这些细节既展现了自然的野趣,又暗示有人工修饰的痕迹。

后半部分通过动物和时间的描写转向抒情。孤独的猿声时断时续,夜宿的鸟儿三三两两,破晓时水面泛着月光,诗人徘徊间发现自己已是白发垂落("星鬓垂")。最后两句点明身份:一个正在整理古籍的文人,内心的凄凉惶惑,外人怎能明白呢?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新旧对比"(旧石/新河)展现隐居地的历史感 2. 通过"声音画面"(猿声、鸟叫)和"时间流动"(月晓、星鬓)营造静谧氛围 3. 结尾突然转折,在美景中透露出知识分子的孤独与焦虑 4. "忘疲"与"凄惶"形成反差,暗示表面闲适下的内心波澜

诗人用隐居环境的宁静美好,反衬出自己整理古籍时(可能暗示怀才不遇)的寂寞心境,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让孤独感显得更加深刻。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