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寿阳曲_山市晴岚花

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平沙落雁

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

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渔村夕照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钩鱼人一蓑归去。

洞庭秋月

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元曲像一组生动的风景明信片,用八个镜头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日常之美。每个小场景都像被夕阳镀了金,既有烟火气又有诗意。

开篇的"山市晴岚"就像用湿笔画出的水墨画:雨后的山村,晚霞给山峦披上锦缎,新洗过的绿意更浓了。紧接着"远浦帆归"镜头转向码头,酒旗懒洋洋飘着,归航的渔船还没靠岸,空气里已经飘来鱼市散场后的花香。

最有意思的是"平沙落雁",把大雁写得像迷路的邮差,又像失恋的鸳鸯,摇摇晃晃飞向远方。而"潇湘夜雨"突然转成黑白电影——渔火摇曳的船舱里,雨声每滴都砸在游子心坎上,眼泪比江水还长。

"烟寺晚钟"像老和尚的修行日记,西风把钟声吹散时,连修行人都心乱了。转到"渔村夕照"又热闹起来:收网的哐当声、渔歌的调笑声、晒网的噼啪声,活脱脱一幅会动的年画。

最绝的是"江天暮雪",把雪花分成梅花瓣和柳絮两种浪漫,而蓑衣钓客的背影,比任何色彩都更能点睛。结尾"洞庭秋月"像友情故事的尾声,芦花纷飞中小船载着月光,去赴老朋友的约。

这组曲子妙在把平凡生活写成神仙日子:卖鱼人、打更僧、钓鱼翁都成了画中人,连雨雪阴晴都带着人情味。读着读着,仿佛能闻到晒网的腥气、听到钟声的震颤、触到雪片落在脖颈的凉意。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