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女(一作沈佺期诗)

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奔龙争渡月,飞鹊乱填河。
失喜先临镜,含羞未解罗。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场景,同时融入了人间女子对爱情的羞涩期待。

前四句用神话意象铺陈七夕氛围:织女("粉席"指她的梳妆台)因约会临近而放慢手中活计,女子们在穿针楼中因离别而愁怨。银河上,牛郎(奔龙)急切渡河,喜鹊们(飞鹊)纷纷搭桥,热闹非凡。

后四句转向人间女子的情态:她突然在镜前露出惊喜("失喜"),却还害羞地不肯解开衣带("未解罗")。最后发出天真的愿望:谁能把今夜留住,她愿意加倍努力织布来交换。这种将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写法,既表现了七夕的浪漫传说,又生动刻画了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

全诗妙在把星月神话与人间情思自然融合,通过"争渡月""乱填河"的动感画面与"临镜""解罗"的静态细节对比,既营造出节日氛围,又细腻传达了少女心事。结尾"留夜色"的痴想尤其动人,展现了古人浪漫的想象力。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