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七

三光以记物成形,四时以裁成正位。雷风大山岳之响,寒暑通阴阳之气。

武功则六合攸同,文教则二仪经纬。有道则咸浴其德,好生则各繁其类。

白日经天中则移,明月横汉满而亏。能亏能缺既无为,虽盈虽满则不危。

开信义以为苑囿,立道德以为城池。周监二代所损益,郁郁乎文其可知。

庖牺之亲临佃渔,神农之躬秉耕稼。汤则救旱而忧勤,禹则正冠而无暇。

草上之风无不偃,君子之氓知可化。将欲比德于三皇,未始追踪于五霸。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用自然现象比喻治国之道,强调统治者应当效仿天地规律,以德服人。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好生则各繁其类")用日月星辰、四季更替等自然规律,比喻治国需要文武并重。就像日月运行有常、四季交替有序,治国既需要武功维护安定,也需要文教教化百姓。统治者若遵循道德,百姓就能像万物顺应自然般安居乐业。

第二部分("白日经天"到"立道德以为城池")通过月亮的圆缺变化,揭示治国智慧。月亮圆满时不自满、缺损时不强求,暗示统治者要懂得谦逊节制。诗中提出要用"信义"作为精神家园,把"道德"当作坚固城墙,强调德治比武力更重要。

第三部分("周监二代"到结尾)列举古代圣王的典范:伏羲教人渔猎、神农传授农耕、商汤抗旱救灾、大禹治水忘我。说明真正的好君王应当像风吹草伏般自然赢得民心,与其追求虚名(比如与三皇五帝比功绩),不如脚踏实地为民造福。

全诗核心思想是:治国如同顺应自然,重在以德为本、务实惠民。通过自然现象与历史典故的生动对照,让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形象可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治国智慧。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