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译文及注释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shú)之者,取金于府。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
为臣妾:做奴隶。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府:指国库。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子贡:名赐,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

子路拯溺(nì)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子路:孔子的学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注释
为臣妾:做奴隶。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府:指国库。
子贡:名赐,孔子的学生。
赐:子贡的名。
子路:孔子的学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个故事讲的是鲁国的一条法律:如果有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谁能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库领取补偿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后却拒绝领钱,觉得做好事不该拿报酬。孔子批评他说:“你这样做错了。圣人的行为要能带动社会风气,而不是只顾自己清高。现在鲁国穷人比富人多,你拿了补偿金并不损害你的品德;但你不拿钱,以后别人就会觉得赎人还倒贴钱太吃亏,反而没人愿意救同胞了。”

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个溺水者,对方送他一头牛作为感谢,子路坦然收下。孔子高兴地说:“以后鲁国人都会勇于救溺水者了。”

这故事的精髓在于: 1. 道德需要可持续:高尚行为如果变成“道德绑架”,反而会扼杀善行。子贡的“无私”无形中提高了行善门槛,可能吓退普通人。 2. 良性循环比个人名声重要:子路收谢礼树立了“善有善报”的榜样,让更多人愿意效仿。 3. 社会规则要符合人性:好的制度应该让普通人觉得“做好事不吃亏”,而不是逼人当圣人。

用今天的话说:与其追求100%无私的“完美好人”,不如建立让80%普通人都愿意行善的机制。就像现在鼓励见义勇为发奖金,不是贬低善心,而是让更多人敢出手相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