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场宴会上的音乐表演,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听者的情感波动。
上片写宴会场景:帘内歌女清唱,帘外宾客欢宴。虽然大家都喜欢这新鲜的曲调,却看不见歌女如花的面容。只听见她手中牙板(一种打击乐器)有节奏地敲击,像一串珍珠洒落般清脆。歌声震动了梁上的灰尘,悄悄飘落在琉璃酒杯中。这里用"梁尘暗落"这个细节,夸张地表现出歌声的震撼力。
下片转入情感描写:歌声像孤独的凤凰在梧桐花深处哀鸣,渐渐响彻云霄,连飘动的云彩都为之停留。但席间有个少年听不惯这样哀怨的曲调,还没喝醉(玉山未倒指没醉酒),就已经肝肠寸断了。这里用"孤凤怨"的意象,暗示歌声中饱含的哀愁,而少年强烈的反应,侧面烘托出音乐的感染力。
全词最妙处在于:明明写的是欢宴场合,却通过音乐传递出深沉的哀伤;明明歌女隐在帘后,却通过声音效果和听众反应,让人感受到她技艺的高超和情感的浓烈。这种"闻声不见人"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