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竹林的清新画面,同时透露出诗人微醺时的洒脱心境。
前两句写景:雨后竹林像被湘江上飘来的云朵打湿,青翠欲滴("湘云湿未乾")。春风吹过,竹子碰撞发出美玉般的声响("玉琅玕"是形容竹子的雅称)。这里用云朵的湿润和玉石的声音,把视觉和听觉融合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雨后竹林。
后两句写人:诗人带着几分醉意("残醉"),强打精神提笔作诗。这时听到帘帐外竹叶沙沙作响,带着寒意的雨滴从翠竹上滑落("翠雨寒")。这个"强"字用得妙,既说明醉意未消,又显出创作冲动难以抑制。
全诗最妙处在于把自然景物和人的状态完美结合:湿云、春风、翠竹是清新的自然之美,残醉、挥笔、听雨是文人雅趣。最后"翠雨寒"三个字,既是对竹林实景的描写,又隐约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某种孤清之感,让整首诗在清新中带着一丝凉意,就像喝醒酒茶时的感觉。苏东坡通过这样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他酒后见竹、即兴赋诗的一个生活片段。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