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隐士和现代官员的处境,讽刺了现实社会的虚伪和无奈。
前四句讲的是:古代武陵人为了躲避暴政而隐居(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现在的人模仿古人隐居却只是装样子。诗人感叹现在和古代完全不同了,假装隐居的人其实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只能和穷人作伴。
中间两句用对比手法:盛开的桃花不如官服红艳(暗指当官更风光),清澈的溪水哪比得上美酒醇香(暗指当官有实利)。这两句揭示了人们追逐名利的社会现实。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当个小官虽然能为国家做点事,但连自己都顾不好(可能是自嘲,也可能是讽刺某些官员)。整首诗用隐居说事,实际是批评当时社会风气虚伪,人们嘴上说向往隐居,实际都在追名逐利。
许衡
(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