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诗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译文及注释

客心愁日暮,徙(xǐ)(yǐ)空望归。
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
徙倚:徘徊。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

独鹤凌空逝,双凫(fú)出浪飞。
江面独鹤凌空飞过,成对的野鸭还在浪花中嬉戏。
凫:野鸭。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傍晚凉意侵袭,我仍站在岸边不想离去,千里之外的故乡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兹:现在。无衣:没有衣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
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
江面独鹤凌空飞过,成对的野鸭还在浪花中嬉戏。
傍晚凉意侵袭,我仍站在岸边不想离去,千里之外的故乡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注释
徙倚:徘徊。
凫:野鸭。
兹:现在。
无衣:没有衣着。

赏析

首句“客心愁日暮”,起调平稳,而包笼颇大。诗人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面对如此景象,使人不能不产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的慨叹。是以“客心”一句,实使“山烟”一句不呼自来,所谓因情生景是也。但是,诗人眼前虽不得归,归期却未必无望,所以他的内心,也不尽是悲凉。“山烟”一句色调太暗沉,于是“江水映霞晖”,诗意又振起。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这晚霞一及江面,一江流动着的,便似乎不是水,而是万匹锦绣。这一句色调明丽鲜亮,正是诗人心中希望的象征。“独鹤”二句的两两相对,机杼又与上二句相同。独鹤凌空,形单影只,则使人生一身飘泊之悲;双凫出浪,相亲相近,则使人生夫妇相聚、举家团圆的向往。不过,这二句与上二句对比手法虽同,但笔致一阔大、一灵动,其趣亦不相同,而分别可喜可玩。诗最后以离乡千里,天寒无衣,凄然作结,回应到首句,则全诗成一浑然整体矣。

这首诗,写景流丽,言情婉转,不作艳词丽句,能以本色见佳。尤其是其中间四句,对仗精切,音调谐婉,缀句连篇,宛如唐律,是全诗最胜之处。即此一斑,亦可知老杜“苦学阴何”之语,实非虚谈,若何逊之诗,真有可学之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黄昏时分望着异乡的景色,内心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感。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主题:旅人心里充满忧愁,因为天色已晚,他来回徘徊,徒劳地望着远方,希望能看到归家的路。这里用"徙倚"(徘徊)和"空望"(徒劳地望)两个动作,生动表现了游子内心的焦灼和无奈。

中间四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眼前的景色:山间的雾气笼罩着树木,江水倒映着晚霞的光辉。这时一只鹤孤独地飞向天空,两只野鸭从波浪中飞起。这些景物描写看似平常,其实都暗含深意——独鹤象征游子的孤独,双凫反衬出他的形单影只,晚霞虽美却更添乡愁。

最后两句情感达到高潮:故乡远在千里之外,这个寒冷的夜晚,诗人连御寒的衣物都没有。这里的"寒"既是身体感受到的寒冷,更是心理上的孤寂凄凉。通过这样具体的细节,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格外真切动人。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景交融,通过黄昏时分的寻常景物,把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刻。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想念家乡,但每一个景物描写都浸透着浓浓的乡愁,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