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乌鲁木齐居民日常取水的生活场景,同时暗含对短暂青春与辛劳的感慨。
前两句"银瓶随意汲寒浆,凿井家家近户旁"用白描手法展现当地生活便利——每家门前都有水井,人们可以轻松用银瓶打上清凉的井水。这里的"寒浆"指清凉井水,"银瓶"暗示普通容器在诗人眼中也显得珍贵,体现边疆生活的质朴美。
后两句"只恨青春二三月,却携素绠上河梁"笔锋一转:最可惜春暖花开时,年轻姑娘们却要带着汲水绳(素绠)去远处的河堤(河梁)取水。这里"恨"字点出诗人对美好青春被琐事消耗的惋惜,"二三月"的春光与打水的辛劳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通过井水与河水的对比,既展现了边疆特有的生活图景(近处井水足用),又通过青春少女远途取水的细节,含蓄表达了对生命中最美年华被日常劳作束缚的感叹。语言清新自然,在平常生活场景中寄托了深沉的人生感触。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