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中草。胡风吹沙度陇飞,
陇头林木无北枝。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
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乌孙国乱多降胡,
诏使名王持汉节。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
陇头林木无北枝。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
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乌孙国乱多降胡,
诏使名王持汉节。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边疆的战争场景和士兵的艰苦生活,充满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前四句写边疆备战的情景:八月就开始修筑城堡,侦察兵先把沙漠里的野草烧掉(防止敌人利用)。西北风卷着黄沙吹过山岭,连树木都被吹得只剩朝南的枝条。这里用"无北枝"这个细节,生动表现出边塞狂风的威力。
中间四句转到军事行动:将军在边塞阅兵,战鼓声中催促士兵围猎(实为军事训练)。天气寒冷到能把山路冻裂,帐篷上的积雪整天都不融化。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边塞环境的极端恶劣。
最后四句点明战争背景:因为西域乌孙国内乱,很多胡人投降唐朝,朝廷派亲王持节去招抚。但连年征战让边疆耗尽人力,最后只剩下空荡荡的群山。结尾"边人杀尽唯空山"七个字,用近乎白描的手法,道尽了战争的残酷代价。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备战、练兵到战争后果,层层推进。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无声的悲凉——没有直接写士兵怎么死去,但通过"烧草""断石""不销雪"这些环境描写,特别是结尾"空山"的意象,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战争带来的荒芜与沉重。诗人用看似冷静的笔调,藏着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